18256926810

【转】剪不断,理还乱——普通高校校友工作漫谈

【转】剪不断,理还乱——普通高校校友工作漫谈

发布日期:2018-10-29 浏览次数:2319 文章作者:

剪不断,理还乱——普通高校校友工作漫谈

作者   顾永林

国庆长假前夕,国内一家服务于高校校友工作的知名专业机构与我联系,告知广西师大计划举办一个校友工作的交流会,有意让我到场并做“接地气的校友工作实操”演讲。受宠若惊之下,当即表态参加。


之所以受宠若惊,是因为我仅仅做过一年半的专职校友工作,既没有多少积累,又没有什么影响,况且我已离开校友工作岗位近两年,早就应该剪断这段“姻缘”,却不料,在这个浮躁遍地、踏实奇缺的年代,在这个学术优先、专家云集的校园,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还能被人惦记,这份惊喜与感激不是寻常人能体会到的。


之所以“愉快地接受邀请”,是因为与我联系的工作人员一向对我敬重有加,而“接地气的校友工作实操”更让我看到了会议主办方的朴实与诚恳——好大喜功的大环境里,高校校友工作难免受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媒体上传出的消息总是那样的“高大上”,现实却又多是举步维艰,转了一圈后,冷静的同行们发现,校友工作还是要“接地气”,还是要脚踏实地。 这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能来这里的前提。(上图右为本次研讨会联络人之一许生老师)

来到广西,与多位朋友交流后才发现,以广西师大为代表的广西高校校友工作者不仅想法多,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有效工作也不少,值得其他各地同行学习取经。让我登台演讲这个主题,我内心诚惶诚恐,但来都来了,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我的工作实践


交流会的举办者让我“接地气”,这多少透露出一种无奈。作为当下的高校校友工作者,我们内心何尝不想“高大上”,何尝不想“短平快”,但我们生不逢时。此话怎讲?请允许我先将自己所在学校校友工作机构演化简史呈现于此:

南京师范大学于1999年9月学校成立发展委员会,挂靠校长办公室,主要承担学校对外联络、策划吸纳     社会办学资源、征询社会各界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等工作,同时协调处理校友工作、董事会工    作。2000年12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单列。2002年5月学校成立校友会,2007年12月,校友会秘书处挂    靠发展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2月成立发展委员会,下设董事会基金会工作处、校友工作处、社会合作   与服务处、办公室。

(上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角)


(一)校友工作初期特点考察


本人对我国高校校友工作历史缺乏系统研究,依据平时对校友工作前辈的请教以及自身的感悟,以我所在高校为例,对本校此项工作起步阶段的特点概括如下:

1、起点相对较低——拓荒性的,没有现成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材料,工作方法比较原始,工作面有限,以点为主;

2、难度相对较小——相对当下状况,初期的校友工作有压力,有难度,但限于认识水平和力量投入,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实际操作则带有较强的功利性、选择性和突击性,往往能做多少做多少,工作成绩多半取决于领导的期望值;

3、收获相对较大——接触的多半是成功人士(师范院校以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党政机关干部为主),感受到的是母校办学的成绩与收获,从业人员对校友工作有成就感和光荣感;

4、条件相对较好——众所周知,早些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根据相关政策,高校拥有某些政策调控手段,在诸如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就业指导等环节上具有一定的调节权,这为开展包括校友工作、董事会基金会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但不久之后,国家政策收紧。记忆中,我校校友工作处第一任处长履职时,工作上原有的一些便利条件渐渐式微。他在职时间三年左右,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体验了校友工作的荣耀,只是还来不及做出更多成绩就转岗了。我是第二任,实际任职时间是2015年5月—2016年11月,那时候,校友工作“寒流”已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由于政策与环境的因素,各地校友会原有骨干层纷纷退后,地方校友会建设出现明显拐点。我卸任之后,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学校又换了两位(任)处长,她们都很努力,而且都展示出自身明显强于我的专业优势和独特条件,但由于任职时间更短,未能充分施展才能。(上图为我校前三任校友处长与校领导的合影)



(二)高校校友工作的一般内容


感谢组织信任,本人有幸从事了一年半的高校校友工作。时间虽短,收获不少,此处以本人工作实践为基础,将校友工作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走动联络。跑了三趟北京,四趟上海,一趟天津,一趟深圳(刚卸任后不久又去过一次),省内各设区市至少跑了一遍,还跑了个别县级市(现在偶尔还跑,以个人名义)。主要内容:拜会各地校友骨干,调整或建立校友会组织,参加地方校友会年会或迎新聚会,探望资深校友。

2、参加校外与校友工作相关的活动。参观交流、协商解决相关问题、互通资源、参加某些高校在苏校友会年会。这基本上属于个案,或许与我的个性有关,但可以为其他校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的校友工作要将视野放宽,要强化校内外协作意识(上图左为四川大学江苏校友会会长聂圣哲)



3、参加培训。一年半时间里,分别奔赴广州、上海、北京及省内相关兄弟高校参加培训与研讨。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氛围良好,这对促进校友工作队伍建设十分有利。(上图为本人在北师大参加培训时与专家交流的情景,感谢东南大学同行提供本图)


4、写作文章。从事校友工作以来,本人由工作周记开始,坚持记录工作体验,并开设微信公众号,呈现校友风采,至今一共写作七十多篇《校友影录》。这是个人的特色工作。



5、其他工作。组织校友工作会议,协调并选择性参加校友返校活动,起草相关文件及领导讲话,写作新闻稿件,接待校友来访,收集基础数据,设计策划纪念用品、内部事务管理以及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等。(上图为2016年初与部分校友的合影)



(三)高校校友工作体会

1、工作重点。积极发现情感线索,善于培育情感因子,主动搭建联络桥梁,舍得付出时间精力,注重基础信息建设,及时掌握人员动态。


2、力量分配。校友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种能力和多方能量,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项工作需作如下的力量分配:情感第一,校友工作是人的工作,这份感情必须真诚无私;知情第二,校友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了解校史校情;勤快第三,校友工作重在联络服务,重在信息收集,必须经常走动,舍得付出;表达第四,校友工作需要内外沟通,上下传递,语言文字能力不可或缺。(上图为参加北京校友活动的情景)


3、任职条件。理想的校友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校史、具备一定阅历、人脉资源较广、善于表达沟通、具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善解人意的人文情怀。当然,根据学校历史及规模,在校友工作队伍配备上,尚需注重从业人员的年龄、学业乃至性别结构,事实上,各年龄层次的工作人员各有其优势,年长者在校史与人脉方面具有一定便利,而年轻同志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在对年轻校友思想情感的把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图中有三位校内原同事后来成了知名校友)


                                                                                                                                                 



二、普通高校校友工作当下特点分析

一)关于“普通高校”

这里,纠缠于“普通高校”的概念或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原因是:


1、这是基于校友工作角度而言,如你我般的学校就是普通高校。恕我自以为是,与广西不少兄弟高校相比,我所在学校的排名或许略微靠前,但在校友工作方面,我们没有明显优势,尤其通过对广西师大工作的考察,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创新成果。我们大家都不必自谦,但我们更没有资本自傲,我们都很普通。


2、一旦翻箱倒柜,或许我们都能找出几位各类明星、各界大腕、党政高官、企业高管,但形不成群体;我们偶尔也能收获大笔捐赠,但于庞大的校友群体而言,实在凤毛麟角,所以我们都不“高大上”,我们都很普通。(上图为我校领导进京拜会部分校友时的留影。遵照中央规定,其中多位校友已从地方校友会组织中退出原岗位)


3、不必再去寻找论据,反正我们都是普通高校,这应该是此次研讨会参会各校的共性,也是我千里迢迢匆匆忙忙赶来这里与大家交流的理由。假如我有眼不识泰山,今天到会某家、某几家学校属于另类,那就当我没说,好在等会大家还要交流展示。

(二)当前高校校友工作的特点

   提到对当下高校校友工作特点的认识,此处借用我本人离开校友工作岗位时向学校领导表达的一个观点:校友工作干部谁都可以当(此处不用“干”字),但个人与岗位之间匹配度如我这般者不多。这里绝无自我拔高的意思,况且那次谈话我本人当即表示对组织决定的拥护,此处我只想说明,在干部问题上,上级有上级的考虑,但这一个案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此项工作的某些特点——


1、边缘化、探索性。资料显示,校友工作成为高校一项专门工作,在中国大陆大概只有二十来年时间,尽管很多学校已开展校友工作多年,但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学校刚刚开展实践,目前还在探索过程中,正因如此,校友工作在许多外人眼里可有可无,在很多领导眼里也是用得着时才有,客观而论,校友工作部门不是学校的重要部门。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原来或许也是这么想的。



   究其原因,既有传统的文化因素,比如全社会提倡君子之交,崇尚君子群而不党,师生之间不强调回报,或者教导学生(学徒)懂得报恩的同时,又倡导师傅宁静淡泊,新中国则号召五湖四海;更有现实的相关因素,比如政策规定(八项规定)、社会环境(回避麻烦)、各人理解(轻重缓解)、性格特点(意愿不足)等。(上图为我校数学系校友返校参加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瞬间,看得出,很多校友毕业离校后就没有回过母校)


   在中国民间,还有一种情况,作为学生,总认为拜师学艺是有偿的,学完即止,两不相扰,若有出息,功劳归己,学得不好,师傅有责,处理不好,两相矛盾,极端的甚至师徒反目成仇。事实上,之前多少年一直存在这种状况:母校与校友彼此间缺少足够的对应观念和归属意识。说到此处,我想起三年前的初夏,在赴江苏昆山参加某次人才交流活动期间,要不是多聊几句,我就不知道图中此公竟是我校旅加校友,而且,他不仅是高我三届的大学同门师兄,老家还与我在同一个镇上。校友工作实践中,类似情形并不罕见。



2、必要性、重要性。在不少高校,校友工作本身被边缘化是一种事实,但我们同样发现,对学校而言,校友工作既有必要,也很重要。此项工作至少具有如下功能:唤醒意识,促进归属,激发情感,拓展人脉,梳理成就,增强自信,强化凝聚,壮大势力,促进建设,获得提升。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校友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的延伸,是学校办学质量检验与反馈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声誉承载的渠道之一。(上图为京沪两地部分校友在江苏徐州研讨时的合影)


3、问题多、困难大。大环境问题:政策收紧,纪律严明,参加校友会组织成为敏感问题,不少校友因此主动回避,导致工作广度与深度打折扣。拿广西师大校友总会秘书长李颖的话说,当下高校校友工作是“披着非法的外衣,干着合法的勾当”。

小环境问题:在领导认识(需要时重要,平时不重要)和人员配备(素质、资历、能力、匹配度)不能到位的前提下,此项工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上图中某校友当时在江苏为官,现为某省副省长,个人言行一向谨慎,学校轻易也不打搅)


4、低潮期、待突破。众所周知,校友,不是石头缝里的孙悟空,校友会与同乡会、战友会等其他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特性。校友会是在认同母校文化(我国高校的文化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积极力量。个人认为,诸如民政部门拖延批复、等待观望之类的做法应该是暂时的,是拔乱反正背景下的应激反应,而且此类状况绝不是校友工作的独享。试想:谁都知道的问题症结、谁都想要突破的瓶颈、谁又似乎都能突破的制约,能永久维持下去吗?国家这么大,前些年问题积累太多,如今大力治理,矫枉过正或许在所难免,一旦理顺,便是春天,所以我们都要有信心。(上图为与苏州年轻校友的合影)

作为高校曾经的学生工作者,我一向觉得,与企业一样,高校办学也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负责任的企业都有质量跟踪、维修服务等售后举措,而对自己的优质产品则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高校也应该对自己当下学生、未来校友的培养质量与就业能力负责,同时也应该从校友的反馈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资源,这样的反馈应该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地得到,在缺少更多快捷而可靠渠道的时候,校友工作专职部门或岗位的有效运作,无疑是获取校友信息及资源反馈的主要力量。企业产品尚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何况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校友!(上图为2002年本人与几位学生的合影)


(三)普通高校校友群体心态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决胜职场。

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如你我,我们是怎样的心态?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母校?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老同学?我们怎样对待校友?

  一般人心态分析。细加辨析,不难发现,平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校友意识和母校意识均很淡薄,平时较少将个人的成败得失与母校挂钩,认为自己的现状是个人打拼造就、命运使然,即使意识到自己与母校的关联,也未必会以相应的方式凸显这种关联,这在某些学科表现得更加充分,比如某年我去北京参加校友聚会,最初的到会者中几乎没有音乐学院校友,后经联系,来了几位,也挺高兴的,但在平时,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对母校的惦念远远不及对个别专业老师的牵挂,尽管老师本身也可以视作母校的代表。这里的具体原因可以深入探讨,但绝对不是个案。(上图为当年部分学生举行毕业音乐会时的合影)

成功者心态分析:一是内在驱动——将自身的成功与母校教育培养联系起来,感恩触发于个别老师,扩展到老师群体,再延伸到整个母校;或有意将成功的喜悦与老师、同学、母校分享。二是外力推动——同学聚会、返校活动、媒体对母校的正面宣传等,激发起校友的母校意识,找到归属感与光荣感,也乐于回望来时路。(当年很普通的学生20年后都是颇有成就的校友了,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升华他们的校友意识)


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办学历史的高校,其校友群体的人员结构十分丰富,心态也就难免千姿百态,而且心态本身会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心态是一个动态稳定的概念,这其中,来自母校的能量输送与冲击对校友心态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而校友工作队伍是这股能量重要的承载体与输送者。

                                                                                                                                                      


三、普通高校校友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一)对当前普通高校校友工作的几点认识

1、这是一项行政工作。随着各校办学历史的逐年积累,特别是随着校友工作意识的逐渐强化,我国高校陆续将校友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许多学校增设了校友工作机构,提升了校友工作的地位,使校友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此项工作在许多高校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选择性特点——面对庞大的校友群体,校友工作还只能局限于在点上选择性开展,其出发点也往往带着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对校友工作者而言,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特点,进入角色,打开局面,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上图为我校领导早北京探望校友时在中国美术馆前的合影)


2、这是一项基础工作。受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影响,我国高校普遍缺少系统的校友信息资源,当前,很多高校一边开展实质性工作实践,一边利用一切渠道收集信息,建档立卡,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解优秀校友。为此,不少学校在队伍建设方面注重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机构,选拔精通相关知识、熟悉相关技术的干部充实校友工作队伍。当然,基础工作不只限于信息建设,假如把能够登记在案的信息称为硬信息的话,那么,某些师承关系、同学关系、亲属关系之类的情报就可称为软信息,这是校友工作取得更大成绩的有效武器。(某个校友群体一直惦记着我这个退役战士,我也得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3、这是一份融合情感的工作。我们很难将校友工作仅仅看作一项行政工作,或者,这项行政工作本身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流水线工作。校友工作面广量大,需要时间与体力的投入,校友工作同时还是一项情感活、良心活,需要情感的投入与积累。与其他很多行业及工作一样,校友工作的情感投入也是能够获得产出的,这份产出不仅属于学校集体,也常常属于从业者自己——校友工作的实践证明,这项事业能使从业人员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试想,那么多校友,全校仅有数人具备足够的机会接触、见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是校友资源的发现者和配置人,我们是母校的代表,甚至是学校的代言人。(上图为与苏州年轻校友在一起,此时我已卸任校友工作职务)


4、同行观点。在最近一次的交流中,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张锁庚对当前校友工作的重心发表了如下见解:


大学不是公司,岂能以赢利为目标!

校友工作着眼慢慢积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校友工作做成捐赠工作的工具。

要把校友工作重心从校外转入校内。含义有四层:

一是在校生是校友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校友服务应从在校生做起;

二是加强院系校友工作力度,调整校友工作人、财、物的投入分配,充实院系力量;

三是加强校友与在校生的交流融合,加强校友工作与学生工作(学工、团)的合作协调;

四是改变校友工作仅仅依靠地方兼职校友组织的局面,加强校友工作的力量整合协调。



(二)普通高校校友工作当前的实践探索


毋庸讳言,这几年,高校校友工作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当原来较为顺畅的工作轨迹被迫转向的时候,当地方校友会建设遭遇某些寒流的时候,校友工作队伍不免思想波动,精神受损,但更多的同志在认真思考对策,积极应对变化。与此同时,这支队伍也在不断注入新生力量。此次赴桂交流意外发现,多位校友工作者到岗不久,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根据当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校友工作在注重传统方式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方式与新途径。具体举动包括:


1、联络服务。面对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校友群体,我们首先要开展广泛的联络工作,注重平时的走动联络,了解校友内心需求,对出色校友事迹要及时反馈宣传,使其获取来自母校的认可,增加归属感与向心力。联络的同时,更要做好服务工作,校友若有需求,我们就要主动提供服务,遇到校友返校活动,热心为其协调场地和人员,提供合适的纪念品,收集校友需要的信息。在校内,凡是校友的事,别人不管,我们接手,当然要掌握原则。(彼此信任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校友做公益,我必须支持)


2、情感投入。对校友,出差就探望,来了就接待,骨干要交流。前不久深圳来校友,我建议现任处室负责人接待,他们积极响应。须知,有影响的校友是所属群体的代表,闲时掌握信息,联络感情,战时就靠得住、用得起、打得胜,不要失去送上门来的机会,也不能放弃他们聚会的机会。以我个人为例,上海部分校友聚会,两个月内应邀去了四次,都是当天来回,北京邀请参加迎新聚会,也是当天来回,省钱也省时,校友是纯真重情的,良好的言行能彼此感动,感动也是一种投资。(上图为参加深圳校友聚会时与校友的合影)

3、人员延续。校友工作应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情感是个微妙的东西,校友有自己的选择与认知,不断换人会引起他们的不安,加大他们的情感消耗,增加彼此熟悉的时间成本和认知成本,也会影响工作成效的自然延续。(去江苏某地与校友合影时,当年的学生紧紧拉着老师的手,请相信这份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4、机制建设。在中国,某项工作受重视的重要标志就是设立专门机构,有了机构就要做事,就要有动静,就要制造声势,就要刷存在感,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一些有影响的标志性事情,至于结果如何,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如前所述,专职人员不仅力量局限,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以点为主,若要持久,并扩大覆盖面,就要调动部门尤其是学院的积极性,发动更多地人结合工作去做校友工作。事实上,一些学校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广西师大。(我校物科院一向重视校友工作)

我一向认为,高校里大多数教职员工是饶不开校友工作的,理想的状态是大家都树立校友工作意识,不仅对早已离校的校友,更包括对当下的在校生、未来的校友。这里需要提醒,千万不要小视普通工作人员的作用。从校友工作实际操作论,如果条件允许,在精简高效的前提下,尽量邀请相关人员一起出行,依靠更多的力量共同去做校友工作。当然,争取和动员非分管学校领导关心支持校友工作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工作技巧。(上图摄于同济大学校友之家附近水面)


5、解放思想。记得当年中学任职时,一批新加坡初中生来访,学校组织同等数量的初中生与之交流,事先我们反复交代外事纪律,想不到,只几分钟,两国学生就热烈交流,仿佛结识已久的老同学。此情此景让我领悟一个事实,这些中国孩子自懂事起国家就强大了,在对待外国人时,他们不会像长辈一样过分拘谨。由此我想到,在校友工作者队伍里,当老一辈同仁对当下工作环境多少有些抱怨的同时,新一辈同仁却能面对现实,解放思想,探索前进,比如在地方校友会建设方面,广西师大在保留各地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青年校友会,既回避了地方现存校友组织难以正常活动的尴尬,又调动了大批青年校友的积极性,而我所在的南京师大,则在江苏某市尝试由一批青年校友直接担纲地方校友会骨干层。(上图为南京师大苏州校友会青年校友一次聚会的场景)

如前所述,与高校其他很多工作相比,校友工作更注重从业者特殊情怀的培养与升华,面对新形势新条件,当下很多校友工作者抛弃幻想,放弃等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从未停止过自己的工作,努力以自身的“有为”换取应得的“有位”,值得敬佩。(三年前在北师大培训时,发现校友工作队伍正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




最后,再强调一句:作为一项工作,当今条件下,校友工作难以显效,但功德无量;作为校友工作者自身,就算不愿意,也既来之则安之,以自身的有为换取获得感与成就感。

校友情感十分宝贵,人间情感十分宝贵。(以上四图为来自全国各地年轻同行的某个瞬间)


校友工作,永远在路上……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